你好 案例 业务 我们 观点 明白 资讯 联系

什么是新时代的品牌五感


本文摘要:在消费升级与数字化浪潮的双重推动下,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早已跳出 “产品功能” 的单一维度,进入 “情感共鸣” 与 “体验共生” 的新阶段。如果说过去品牌靠 “质量” 和 “价格” 竞争,那么新时代的品牌胜负手,正藏在能触动消费者深层感知的 “五感” 里 —— 氛围感…

2025年09月16日


在消费升级与数字化浪潮的双重推动下,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早已跳出 “产品功能” 的单一维度,进入 “情感共鸣” 与 “体验共生” 的新阶段。如果说过去品牌靠 “质量” 和 “价格” 竞争,那么新时代的品牌胜负手,正藏在能触动消费者深层感知的 “五感” 里 —— 氛围感、社交感、活人感、原生感、松弛感。这五种 “感知维度” 并非孤立存在,而是共同构成品牌与消费者的 “情感连接网”,让品牌从 “冰冷的商业符号” 变成 “有温度的生活伙伴”。下面,我们就逐一拆解这 “新时代品牌五感” 的核心逻辑,并用真实案例还原其落地路径。

一、氛围感:情绪溢价引擎

“氛围感” 不是简单的 “好看”,而是品牌通过视觉、嗅觉、听觉等元素,营造出能唤醒消费者特定情绪的 “场景磁场”—— 它让消费者在接触品牌的瞬间,就陷入一种预设的情绪状态(如浪漫、治愈、精致),进而愿意为这份 “情绪体验” 支付超出产品本身的溢价。在物质丰裕的时代,消费者买的不再是 “产品”,而是 “产品背后的情绪价值”。

Jo Malone(祖玛珑)的快闪店,正是 “氛围感驱动情绪溢价” 的典型案例。不同于常规门店的货架陈列,Jo Malone 快闪店常以 “主题场景” 为核心:比如 “英伦花园” 主题快闪店,会用白色藤椅、粉色玫瑰、木质花架搭建出复古花园场景,空气中弥漫着品牌经典的 “英国梨与小苍兰” 香氛,店员身着浅色系复古连衣裙,轻声讲述香氛背后的 “花园故事”。消费者走进快闪店,不是单纯 “买香水”,而是 “沉浸式体验一场英伦花园的浪漫”—— 触摸花瓣的柔软、闻着香氛的清甜、听着温柔的故事,情绪被瞬间拉满。此时,消费者为香水支付的费用,早已超出 “液体香料” 的成本,而是为 “英伦花园的浪漫记忆” 买单。数据显示,Jo Malone 快闪店的客单价通常比常规门店高出 30% 以上,而 “氛围感体验” 正是推动这一溢价的核心引擎。

核心逻辑:氛围感通过 “场景造境” 唤醒情绪,让消费者从 “理性购买” 转向 “感性消费”,最终实现 “情绪溢价”。

二、社交感:私域裂变核弹

新时代的 “社交感”,不是品牌在社交平台发广告,而是让品牌成为消费者 “愿意分享的社交货币”—— 消费者在接触品牌后,会主动在朋友圈、小红书、抖音等平台分享自己的体验,而这种 “自发分享” 会形成 “私域裂变”:一个消费者的分享,会带动其社交圈的潜在用户关注品牌,进而形成 “分享 - 吸引 - 转化” 的裂变闭环。如果说传统营销是 “品牌找用户”,那么社交感驱动的营销就是 “用户带用户”,其裂变效率如同 “核弹” 般惊人。

KEEP(运动 APP)对 “社交感” 的打造,堪称私域裂变的教科书级案例。KEEP 没有把 “运动” 定义为 “孤独的自我坚持”,而是通过 “社交化设计” 让运动变成 “可分享的群体行为”:比如推出 “运动挑战” 功能,用户完成 “30 天跑步计划”“7 天核心训练” 后,会生成带有个人数据的 “挑战证书”,证书设计简约且有仪式感,用户会主动分享到朋友圈;再比如 “运动社群” 功能,用户可加入 “同城跑团”“瑜伽小组”,线下约练后分享合影与心得,配文常带 #KEEP 自律打卡 #话题。这些设计让 “KEEP” 从 “运动工具” 变成 “社交符号”—— 用户分享 KEEP 的体验,本质是在向社交圈传递 “我自律、爱运动” 的个人标签。据 KEEP 官方数据,其用户自发分享带来的新用户占比超过 40%,而 “社交感” 正是这一裂变的核心动力:用户分享的不是 APP,而是 “自律的自己”,而 KEEP 则成为承载这份 “社交价值” 的载体。

核心逻辑:社交感让品牌成为 “用户的社交标签”,通过 “自发分享” 带动私域裂变,实现低成本获客。

三、活人感:反套路出圈秘籍

“人设崩塌” 频发的时代,消费者对 “完美品牌” 早已审美疲劳,反而更青睐有 “活人感” 的品牌 —— 所谓 “活人感”,就是品牌不刻意营造 “高大上” 的形象,而是像 “真实的人” 一样,有自己的性格、会犯错、会互动,甚至会 “说人话”。这种 “反套路” 的形象,能打破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 “距离感”,让消费者觉得 “这是一个和我一样的活人”,进而产生信任与亲近感,最终实现 “出圈”。

小米创始人雷军的社交平台运营,正是品牌 “活人感” 的最佳代言。不同于其他企业老板的 “官方发言”,雷军在微博、小红书上的内容充满 “烟火气”:会分享自己早起跑步的照片,配文 “今天跑了 5 公里,差点没坚持下来”;会吐槽自己用小米手机拍的照片 “有点糊,下次改进”;会在网友评论 “雷军好帅” 时回复 “谢谢,就是头发少了点”。这些内容没有 “老板架子”,反而像身边的朋友一样真实:有优点(自律)、有缺点(拍照技术一般、头发少)、会自嘲。这种 “活人感” 让雷军不再是 “小米的 CEO”,而是 “小米用户的朋友”—— 网友会主动转发他的微博,调侃 “雷总又自黑了”,甚至会因为 “喜欢雷军” 而选择小米产品。数据显示,雷军微博的互动量(评论、转发、点赞)常年位居企业创始人前列,而 “活人感” 正是其 “反套路出圈” 的核心:消费者不是因为 “小米产品好” 而关注雷军,而是因为 “喜欢雷军这个‘活人’” 而信任小米。

核心逻辑:活人感通过 “去官方化、显真实性” 打破距离感,让品牌从 “商业符号” 变成 “消费者的朋友”,最终实现反套路出圈。

四、原生感:基因级差异站

“原生感” 不是 “原始”,而是品牌在设计、传播、体验中,保持与自身 “核心基因” 的一致性 —— 品牌的所有行为(产品包装、营销内容、门店设计)都围绕 “核心基因” 展开,不盲目跟风潮流,不随意添加与基因无关的元素。这种 “原生感” 能让品牌在同质化竞争中,建立 “基因级的差异”:消费者看到某一元素,就能瞬间联想到品牌,就像看到 “红色 + 小扇子” 就想到茶颜悦色一样。

茶颜悦色对 “原生感” 的坚守,让其在奶茶赛道中建立了不可复制的差异。茶颜悦色的 “核心基因” 是 “新中式茶饮”—— 围绕这一基因,品牌的所有设计都保持 “原生一致性”:产品命名是 “幽兰拿铁”“声声乌龙”,充满中式诗意;包装用红色为主色调,搭配水墨风格的插画,印着 “中国风” 短句;门店设计是 “中式茶馆” 风格,木质柜台、红色灯笼、书法匾额,甚至店员的工作服都是中式对襟衫。即使在奶茶品牌纷纷推出 “网红联名”“潮流包装” 时,茶颜悦色也始终不偏离 “新中式” 的核心基因:比如推出新品,会从 “中式食材”(如桂花、栀子)中寻找灵感;做营销活动,会围绕 “传统节日”(如端午、中秋)设计 “中式主题”。这种 “原生感” 让茶颜悦色形成了 “基因级差异”:消费者看到 “红色 + 中式元素”,第一反应就是 “茶颜悦色”,而不是其他奶茶品牌。据统计,茶颜悦色的 “复购率” 在奶茶行业中位居前列,而 “原生感” 正是其核心竞争力:消费者不是因为 “奶茶好喝” 而复购,而是因为 “认同茶颜悦色的新中式基因” 而忠诚。

核心逻辑:原生感通过 “坚守核心基因” 实现 “行为一致性”,让品牌在同质化竞争中建立 “基因级差异”,最终形成消费者的 “品牌联想”。

五、松弛感:反焦虑消费密码

当下消费者面临着 “工作内卷”“容貌焦虑”“社交压力” 等多重焦虑,而 “松弛感” 正是品牌对抗这些焦虑的 “消费密码”—— 品牌不刻意强调 “极致功效”“完美形象”,而是传递 “轻松、自在、接纳自我” 的价值观,让消费者在接触品牌时,能暂时放下焦虑,感受到 “松弛的快乐”。这种 “松弛感” 能让品牌成为消费者 “反焦虑的情绪出口”,进而赢得好感与青睐。

好利来对 “松弛感” 的传递,精准击中了消费者的 “反焦虑需求”。不同于其他烘焙品牌强调 “低卡、健康、减脂”(无形中制造 “吃甜食会胖” 的焦虑),好利来的营销与产品设计始终围绕 “松弛快乐” 展开:比如推出 “半熟芝士”,不宣传 “低卡”,而是强调 “入口即化的绵密口感,吃一口就开心”;包装设计简约清新,没有复杂的功效说明,只有 “今天也要好好吃甜品” 的温暖短句;在社交媒体上,好利来的内容多是 “甜品制作过程的治愈画面”“用户吃甜品时的笑脸”,配文 “不用纠结热量,快乐最重要”。这种 “松弛感” 让好利来成为消费者 “反焦虑的出口”:消费者吃好利来的甜品,不是 “纠结热量”,而是 “享受当下的快乐”—— 比如加班后吃一块半熟芝士,瞬间缓解工作焦虑;和朋友分享好利来蛋糕,感受轻松的社交氛围。数据显示,好利来的 “年轻用户占比”(18-30 岁)超过 60%,而 “松弛感” 正是其吸引年轻用户的核心:年轻消费者不是因为 “好利来甜品健康” 而购买,而是因为 “好利来能让我暂时放下焦虑,感受松弛”。

核心逻辑:松弛感通过 “传递轻松价值观” 对抗消费焦虑,让品牌成为消费者的 “情绪出口”,最终赢得好感与忠诚。

结语:新时代品牌的 “感知竞争”

新时代的品牌竞争,早已不是 “产品功能” 的较量,而是 “感知维度” 的比拼。氛围感唤醒情绪,社交感驱动裂变,活人感打破距离,原生感建立差异,松弛感对抗焦虑 —— 这 “五感” 共同构成品牌与消费者的 “情感连接网”。当品牌能在这五个维度上持续发力,就能从 “冰冷的商业符号” 变成 “有温度的生活伙伴”,最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。毕竟,消费者记住的不是 “你的产品有多好”,而是 “你给他们的感觉有多棒”。

返回列表

没有了

News

新闻资讯

品牌顾问热线:

400-666486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