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好 案例 业务 我们 观点 明白 资讯 联系

瞧一眼!VI 品牌色彩搭配上,你真的用对了吗​?


本文摘要:在品牌视觉识别(VI)设计的世界里,品牌色绝非简单的 “好看” 选择,而是承载品牌个性、搭建受众记忆桥梁的核心元素。当消费者看到星巴克的绿色、可口可乐的红色时,无需过多文字说明,就能瞬间联想到品牌的调性与产品 —— 这便是成功配色的力量。反之,若品牌色搭配混…

2025年09月02日


在品牌视觉识别(VI)设计的世界里,品牌色绝非简单的 “好看” 选择,而是承载品牌个性、搭建受众记忆桥梁的核心元素。当消费者看到星巴克的绿色、可口可乐的红色时,无需过多文字说明,就能瞬间联想到品牌的调性与产品 —— 这便是成功配色的力量。反之,若品牌色搭配混乱,不仅会模糊品牌认知,还可能让受众对品牌产生 “不专业”“无定位” 的负面印象,错失潜在的传播与转化机会。

先锚定品牌定位:让颜色成为 “会说话的符号”

品牌色的选择,本质是对品牌定位的视觉转译。不同色系自带独特的情感属性,只有让色彩与品牌想传递的核心价值相契合,才能让颜色 “开口说话”,精准触达目标受众。

蓝色系:理性与可靠的 “无性别代表”

蓝色系.jpg

在所有色系中,蓝色是少有的 “无性别偏见” 色彩,它自带冷静、沉稳的气质,能天然传递 “专业、信任、智慧、稳定” 的品牌形象。同时,蓝色的 “距离感” 也让它既能保持专业度,又不会给人过度亲近的压迫感。

从适用场景来看,蓝色堪称 “专业领域标配”:科技品牌用它凸显技术的严谨与可靠,如 IBM、华为的部分视觉设计;金融机构借它传递资金安全、值得信赖的属性,像工商银行的品牌色;医疗行业则靠它营造冷静、安心的氛围,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。此外,主打 “平静、舒适” 的母婴、家居品牌,也常选用低饱和的浅蓝色,打造温和、治愈的视觉感受。

黄色系:活力与温暖的 “视觉焦点”

黄色系.jpg

黄色是视觉感知中最 “轻盈” 的颜色,明亮的色调能瞬间抓住注意力,传递 “乐观、活力、温暖、年轻” 的品牌个性。但需注意,高饱和的纯黄色容易产生 “刺眼感”,若使用不当,可能让受众感到烦躁。

因此,黄色更适合目标人群为年轻人或儿童的品牌:玩具品牌用高饱和黄色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与活力;零食品牌借明亮黄色传递 “美味、愉悦” 的消费体验;餐饮、公益类品牌则通过暖黄色营造温暖、亲切的氛围,拉近与受众的距离。不过,这类品牌在使用黄色时,往往会搭配白色、浅灰等中性色中和,避免视觉疲劳。

绿色系:自然与健康的 “治愈使者”

绿色系.jpg

作为自然界最常见的颜色,绿色自带 “环保、健康、生机、平静” 的属性,看到绿色,人们会本能地联想到森林、草地,产生放松、舒适的 “治愈感”。这种与生俱来的 “自然基因”,让绿色成为特定领域的 “优选色”。

有机食品品牌用绿色凸显食材的天然、无污染;环保企业借绿色传递 “可持续、爱护地球” 的理念;瑜伽、茶饮等主打 “慢生活、舒适感” 的品牌,也常选用低饱和绿色,营造宁静、平和的消费场景。可以说,绿色是连接品牌与 “健康、自然” 认知的最佳视觉纽带。

紫色系:神秘与优雅的 “气质符号”

紫色系.jpg在视觉感知体系中,紫色是自带 “距离感” 的独特色彩,兼具冷色的沉静与暖色的柔和,既能营造出神秘莫测的氛围,又能传递出优雅高贵的格调,是塑造 “独特、精致、浪漫、前沿” 品牌个性的理想选择。但需注意,高饱和的深紫色若大面积使用,易产生压抑感;而过于浅淡的粉紫色,若搭配不当,又可能显得廉价,难以凸显品牌质感。
因此,紫色系更适合追求个性与格调的品牌:美妆护肤品牌常用浅紫与银灰搭配,传递 “精致、浪漫” 的护肤体验,契合女性消费者对 “优雅呵护” 的需求;科技前沿品牌则偏爱深紫与荧光蓝组合,借助紫色的 “神秘科技感”,凸显产品的创新与独特,吸引追求潮流的年轻受众;珠宝首饰品牌会用淡紫与金色搭配,通过紫色的优雅与金色的奢华,提升珠宝的高端质感,满足消费者对 “精致饰品” 的期待。不过,这类品牌在使用紫色时,常会搭配白色、银色等中性色平衡,避免色彩过于厚重或轻浮,确保视觉舒适。
黑色系:沉稳与高级的 “经典载体”

黑色系.jpg在视觉感知中,黑色是极具 “力量感” 的色彩,凭借其纯粹的色调,能瞬间营造出沉稳、大气的氛围,同时自带高级滤镜,是传递 “专业、高端、简约、神秘” 品牌个性的经典之选。但需注意,纯黑色若单一使用,易让画面显得沉闷、压抑,缺乏活力;且黑色对细节的包容性较低,若设计粗糙,瑕疵会更明显,影响品牌形象。
因此,黑色系更适合定位高端或追求专业感的品牌:奢侈品品牌常用黑色搭配哑光金、拉丝银,通过黑色的沉稳凸显金属色的奢华,强化 “高端稀缺” 的品牌定位,吸引追求品质的高消费人群;科技电子品牌偏爱黑色与科技蓝组合,借助黑色的专业感,传递产品的精准与可靠,契合消费者对 “高品质电子设备” 的需求;高端服饰品牌则会用黑色与白色、灰色搭配,以简约的色彩组合凸显服装的剪裁与质感,传递 “低调高级” 的穿搭理念。不过,这类品牌在使用黑色时,往往会通过材质差异(如哑光黑与亮面黑拼接)或少量亮色点缀,打破黑色的沉闷感,让整体视觉更具层次与活力。

构建 “主 - - 点缀” 体系:让色彩分工明确,不混乱

确定了符合品牌定位的色系后,还需搭建清晰的色彩体系 ——“主色 - 辅助色 - 点缀色” 三级结构,让每种颜色各司其职,既保证视觉统一性,又能丰富层次,适配不同应用场景。

主色:品牌的 “视觉身份证”

主色是品牌最核心的识别符号,相当于人的 “面部特征”,必须在所有关键视觉中清晰呈现,如 logo、主视觉海报、产品包装的核心区域等。主色的选择需极度谨慎,一旦确定,应长期稳定使用,避免频繁更换导致受众记忆断裂。

从占比来看,主色应占据整体视觉的 60%-70%,确保受众能快速捕捉到品牌的核心色彩认知。例如,麦当劳的红色、蒂芙尼的蓝色,都是通过高占比的主色,在消费者心中建立了牢固的品牌色彩记忆。

辅助色:丰富层次的 “配角”

辅助色的作用是弥补主色的单一性,丰富视觉层次,同时适配品牌的不同应用场景,如子品牌视觉、产品分区信息、宣传物料的次要区域等。辅助色需与主色形成和谐搭配 —— 可选择同色系的不同明度(如主色为深绿,辅助色为浅绿),或互补色系的低饱和色(如主色为蓝色,辅助色为浅橙),避免与主色产生强烈冲突。

辅助色的占比建议控制在 20%-30%,既能起到 “丰富视觉” 的作用,又不会盖过主色的风头。比如,星巴克的主色是深绿,辅助色为浅绿与白色,在门店装修、杯身设计中,辅助色的合理运用让整体视觉更显柔和、有层次。

点缀色:激活视觉的 “点睛之笔”

点缀色是色彩体系中的 “小角色”,却能起到 “画龙点睛” 的作用。它主要用于强调重点信息,如官网的按钮、产品标签、宣传文案的关键词等,同时为整体视觉增加灵动感,避免过于沉闷。

点缀色的选择需 “少而精”,占比建议仅为 5%-10%,颜色可选择与主、辅助色对比强烈的色调(如主色为灰色,点缀色为亮红),但需控制面积,避免喧宾夺主。例如,小米的主色为橙色,辅助色为白色,而在部分宣传物料中,会用黑色作为点缀色,突出 “科技感” 关键词,让视觉焦点更清晰。

避开 3 个常见误区:别让配色拖了品牌的后腿

在实际配色过程中,很多品牌容易陷入 “想当然” 的误区,导致色彩效果与预期背道而驰。以下 3 个常见问题,尤其需要警惕:

误区一:颜色过多,视觉 “超载”

不少品牌为了追求 “丰富性”,会选择 4 种以上的主色,结果导致视觉混乱 —— 受众看到品牌物料时,无法快速识别核心色彩,甚至会产生 “杂乱、不专业” 的印象。实际上,品牌核心色控制在 2-3 种即可,通过 “主 - - 点缀” 体系的搭配,完全能满足不同场景的视觉需求,且更易建立清晰的色彩记忆。

误区二:盲目追潮流,忽视 “长期调性”

每年都会有新的 “流行色” 出现,如前几年的莫兰迪色、克莱因蓝等。有些品牌为了 “赶时髦”,盲目将流行色作为主色,却忽略了品牌的长期调性。要知道,流行色的生命周期有限,一旦热度褪去,品牌可能面临 “视觉过时” 的尴尬,还需重新投入成本调整配色。正确的做法是:若流行色与品牌调性契合,可作为辅助色或点缀色使用;若不契合,坚决不跟风,保持品牌色彩的稳定性。

误区三:忽视目标人群,“自说自话”

色彩的审美偏好与受众年龄、消费层次密切相关:年轻人更偏爱高饱和、高对比度的色彩,如亮黄、宝蓝,认为这类颜色更有活力;而高端人群则更青睐低饱和、低对比度的色彩,如莫兰迪色系、高级灰,觉得这类颜色更显质感。若品牌忽视目标人群的审美偏好,盲目选择色彩,即便配色 “好看”,也难以获得受众的认同。

总结

VI 品牌色彩搭配的核心逻辑,可概括为 “品牌定位为根,色彩原理为法,实际场景为界”。首先,要明确 “品牌想传递什么”—— 是专业可靠,还是活力年轻?是自然健康,还是高端质感?只有锚定品牌定位,才能选出 “对的” 色系;其次,要遵循色彩原理,搭建 “主 - - 点缀” 体系,让色彩分工明确,避免混乱;最后,要结合实际场景与目标人群审美,避开常见误区,确保配色既能适配不同应用场景,又能精准触达受众。

毕竟,好的品牌配色不是 “设计师的自赏”,而是品牌与受众沟通的 “视觉语言”。只有让色彩真正贴合品牌定位、满足受众需求,才能让它成为品牌的 “视觉代言人”,助力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,被更多人记住、认可。

返回列表

没有了

News

新闻资讯

品牌顾问热线:

400-6664864